那星期的「行為藝術」和「大戲」
看電影《無國界追兇》,哭了,不是因為同情非洲苦難的窮人,而是實在痛心政府高官和大商家的無良與無恥。
世貿會議的那星期,灣仔街頭成為了一個國際大舞台,各種「表演」同時上場。行為藝術家三木認為「行為藝術」不是「表演」,筆者卻以為有觀眾就已經是「表演」。那在海面上飄浮的點點橙紅,不就是「行為藝術」了嗎? 那「三跪九叩」的儀式,不也就是「行為藝術」了嗎? 那幾個香港人義無反顧的「絕食」行動,比起那四個在朗豪坊玻璃箱裡「做獸」的澳洲人,不也更「行為藝術」麼? 不過當事人沒有自稱「藝術家」,大概也不以為自己在做「行為藝術」了!
經常討論「行為藝術」跟「戲劇」的分別,其一是前者呈現發自內心的真實,讓觀眾見證一個事件的發生;後者則以假戲亂真,讓觀眾投入一個如真的夢幻世界。其二,前者一般被形容為前衛、大膽、反建制;後者則自身便是一種建制。其三,「行為藝術」一般著重現場性,通過鏡頭會削弱了「作品」的效果,例如觀眾無法在電視畫面裡感受到「三跪九叩」現場的莊嚴肅穆;而「戲劇」在「鏡頭」裡有時反而更有「劇力」,例如記者在鏡頭前戴上頭盔報導便已足夠使韓農飾演「暴民」的角色。然而,兩者表面上看來分界依然模糊,尤是遇上了同樣沒有綵排的即興劇。
相對於示威人士的「行為藝術」,警方無疑是在鏡頭前上演一場「大戲」!
這場「大戲」,多得商業傳媒「埋沒良心」的頂力合作和放大,觀眾都通過了電視箱、收音機和新聞紙獲得了滿溢的「娛樂」。這場名為「騷亂」的戲,很爛,卻全盤掌握在「導演」手中。大量的胡椒噴霧、大開水炮、封路、封地鐵站、放摧淚彈、以致「灣仔淪陷」都必須上場,因為韓農的角色設定是「暴徒」,劇本上亦寫明要有「暴亂」發生。灣仔不「淪陷」,這場戲就不夠震撼,也就枉費了「東道主」大量人力物力的巨額投資,尤是當「觀眾」開始質疑「暴民」這個角色是否成立的時候。如果「暴亂」真的發生,那裡還來那麼多在天橋上看戲的觀眾?又為何沒有一家「店舖」受到破壞? 如果韓農真的是「暴民」,何以他們會歸還在警察手上奪過來的盾牌?何以他們會清理維園的垃圾?他們只以微弱的力量衝擊警方防線,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,目的是要大家關注他們的訴求。用上大量武力全副武裝的警察硬指隨手拾物還抗的示威者是「暴徒」,就正如《無國界追兇》片中男主角明明身中三個不同角度的子彈身亡,都可被說成是自殺殉情一樣。
如果說身在現場是一件危險的事,我同意,但絕非因為有甚麼暴民,而是警察隨時都會趁機動武,圍堵,拉人!到底是誰在濫用暴力?前線警員被迫超時工作遵從命令,保護的不是市民大眾,而是會展裡的跨國企業高官權貴。在會議桌上討論對窮人的不平等條約不就更暴力嗎?世貿只對農民造成傷害嗎?「全球化」到底摧毀了多少小本經營的商店呢?能夠吃「平」橙就是有更多選擇嗎?抑或我們根本也是在被迫剝削他人呢?以經濟利益作為唯一最高價值觀又算不算暴力呢?無形的暴力比有形的暴力其實更為可怖可怕! 讀者如欲了解這場戲在主流媒體背後的另一面,可到「獨立媒體」網站 - http://www.inmediahk.net/。
(刊於《電影雙周刊》)
世貿會議的那星期,灣仔街頭成為了一個國際大舞台,各種「表演」同時上場。行為藝術家三木認為「行為藝術」不是「表演」,筆者卻以為有觀眾就已經是「表演」。那在海面上飄浮的點點橙紅,不就是「行為藝術」了嗎? 那「三跪九叩」的儀式,不也就是「行為藝術」了嗎? 那幾個香港人義無反顧的「絕食」行動,比起那四個在朗豪坊玻璃箱裡「做獸」的澳洲人,不也更「行為藝術」麼? 不過當事人沒有自稱「藝術家」,大概也不以為自己在做「行為藝術」了!
經常討論「行為藝術」跟「戲劇」的分別,其一是前者呈現發自內心的真實,讓觀眾見證一個事件的發生;後者則以假戲亂真,讓觀眾投入一個如真的夢幻世界。其二,前者一般被形容為前衛、大膽、反建制;後者則自身便是一種建制。其三,「行為藝術」一般著重現場性,通過鏡頭會削弱了「作品」的效果,例如觀眾無法在電視畫面裡感受到「三跪九叩」現場的莊嚴肅穆;而「戲劇」在「鏡頭」裡有時反而更有「劇力」,例如記者在鏡頭前戴上頭盔報導便已足夠使韓農飾演「暴民」的角色。然而,兩者表面上看來分界依然模糊,尤是遇上了同樣沒有綵排的即興劇。
相對於示威人士的「行為藝術」,警方無疑是在鏡頭前上演一場「大戲」!
這場「大戲」,多得商業傳媒「埋沒良心」的頂力合作和放大,觀眾都通過了電視箱、收音機和新聞紙獲得了滿溢的「娛樂」。這場名為「騷亂」的戲,很爛,卻全盤掌握在「導演」手中。大量的胡椒噴霧、大開水炮、封路、封地鐵站、放摧淚彈、以致「灣仔淪陷」都必須上場,因為韓農的角色設定是「暴徒」,劇本上亦寫明要有「暴亂」發生。灣仔不「淪陷」,這場戲就不夠震撼,也就枉費了「東道主」大量人力物力的巨額投資,尤是當「觀眾」開始質疑「暴民」這個角色是否成立的時候。如果「暴亂」真的發生,那裡還來那麼多在天橋上看戲的觀眾?又為何沒有一家「店舖」受到破壞? 如果韓農真的是「暴民」,何以他們會歸還在警察手上奪過來的盾牌?何以他們會清理維園的垃圾?他們只以微弱的力量衝擊警方防線,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,目的是要大家關注他們的訴求。用上大量武力全副武裝的警察硬指隨手拾物還抗的示威者是「暴徒」,就正如《無國界追兇》片中男主角明明身中三個不同角度的子彈身亡,都可被說成是自殺殉情一樣。
如果說身在現場是一件危險的事,我同意,但絕非因為有甚麼暴民,而是警察隨時都會趁機動武,圍堵,拉人!到底是誰在濫用暴力?前線警員被迫超時工作遵從命令,保護的不是市民大眾,而是會展裡的跨國企業高官權貴。在會議桌上討論對窮人的不平等條約不就更暴力嗎?世貿只對農民造成傷害嗎?「全球化」到底摧毀了多少小本經營的商店呢?能夠吃「平」橙就是有更多選擇嗎?抑或我們根本也是在被迫剝削他人呢?以經濟利益作為唯一最高價值觀又算不算暴力呢?無形的暴力比有形的暴力其實更為可怖可怕! 讀者如欲了解這場戲在主流媒體背後的另一面,可到「獨立媒體」網站 - http://www.inmediahk.net/。
(刊於《電影雙周刊》)
1 Comments:
丸仔:這次作動我沒有在現場,也錯過了你這陣子的許多作品,實在走寶。現在讀你這個網,讓我知道現場的情狀。謝謝!
我寫了幾句關於你的作品的想法,待會再傳給你。
發佈留言
<< Home